2014年1月7日,开州区临江镇同乐村5组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带给全家人无限的欢乐与希望,特别是奶奶,王奶奶望着眉清目秀的孙子浩宇,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当小浩宇长到9个月时,奶奶发现孙子与同龄孩子不一样,脑袋总是耷拉着,而且四肢蜷缩,不会翻身也不会爬,连哭声、笑声都没听到过,更别说呀呀学语。当她把这个情况告诉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和儿媳时,他们说可能是孩子成长较慢的原因,可王奶奶却不这样认为,猜测孩子可能身体出现了问题。2015年10月12日,她抱着9个月的孙子到重庆儿童医院做全面检查,诊断结果是重度脑瘫。得知这个消息,全家人一下跌入了“冰窟”,这意味着小浩宇永远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说话和学习。“医生给我说,‘孩子的病治不了,带着孩子早点回家吧,尽量多陪陪他,多抱抱他,让他享受家人的温暖、家人的爱抚。’听到孙子没得救,我一下就瘫软在地上,但也有些不甘心,想再找一家儿童医院检查。”王奶奶提起8年前那一幕,心里仍悸动不安。
王奶奶又另找了一家儿童医院给孙子做检查,望着一字不差的诊断结果,抱着蜷缩一团的孙子,再也忍不住在医院悲怆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往家赶。在车上,遇到一个与小浩宇同样症状的孩子,也许是同病相怜,双方就相互鼓励、相互打气。旁边一位大姐向他们推荐去开州区健步儿童康复中心做免费的康复治疗,国家有脑瘫康复治疗救助政策。这个消息对于无助的王奶奶来说,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当天连忙赶往开州区健步儿童康复中心。接待他们的是一位有着19年儿童康复经验的康复师熊妈妈,对小浩宇进行了仔细检查后,说了一句“可以治,但至少要花2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就看你们能不能坚持。”这一句话却让王清英欣喜若狂。孩子的父母欲打算让其自生自灭,可倔强、善良的王奶奶坚持要给孩子做康复治疗,即便儿子、儿媳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份力。
从那以后,王奶奶每天奔波往返于康复中心和临江镇同乐村,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无论是雨天还是睛天,她从没间隔过。康复训练第一天,熊妈妈抱着小浩宇做运动训练,小浩宇似乎明白有人要救他,眼角竟然闪动感激的泪珠,王奶奶当场喜极而泣,因为孙子从出生之日起,从没听见他哇哇大哭,更别说有掉过一滴眼泪。当训练到15天时,小浩宇能竖头了,追听、追视有所改善,手能打开并能拿玩具玩耍。当训练到2个月时,小浩宇能爬行、能坐立了,还能呀呀学语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给孙子治疗,事在人为。可能是我的救孙心切感动了上天,给我指明了一条康复治疗路。第一天就发生了奇迹,从没哭过的孙子,眼里居然闪动着泪花。”王清英绘声绘色讲述起孙子做康复治疗的全过程。连续做了14个月康复训练的小浩宇在他1岁零11个月时能走路了,并且走得很稳,还能叫奶奶、爷爷等。原先百般阻止王奶奶给孙子做康复的三亲六戚也纷纷跑来祝贺,甚至当时强烈反对给孙子做康复的爷爷也颇感内疚,自责当时不该说出“如果你要给他做康复治疗,我就不种庄稼,不喂猪,让你喝西北风”的绝情话!“我要感谢国家、重庆市残联、开州区残联对残疾儿童的救助政策,感谢开州区健步儿童康复中心的熊晓辉主任在开州开办了儿童康复中心,让我孙子就近得到了康复,康复没走弯路,也没花冤枉钱,孙子的健康让我们全家人提高了生活质量、获得了幸福。现在,我孙子不仅生活能自理,而且学习成绩好,字也写得好,在学校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王奶奶无比自豪地说。
“这个孩子很懂得感恩,不仅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我们,还替我们分担家务活和农活,帮我们洗碗、给我们洗脚,背柴禾和红苕”,爷爷苟绍科指着正在背红苕的孙子说。 家里有好吃的东西,他总是让爷爷奶奶先吃。每当爸爸妈妈给他买新衣服,他坚决不要,他说“要买就给奶奶买,因为是奶奶的不放弃,才让我拥有了健康的身体”。
开州区健步儿童康复中心供稿/图